家校共建

《有奉献精神的父母培养大人物》节选之五

2014-04-21  点击:[]

孩子面临选择父母如何引导

  还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父母要跟孩子一起成长。

  如果希望孩子成为专业人才,父母也一定要努力在自己从事的领域有所成就,这样,父母给孩子的教育才不是刻意、苍白和生硬的,而是自然而然和有说服力的。因为,以身作则、分享经验,永远比教条的说教更有效。

  当然,这并不是让父母成为超人,而是说父母要对自己做的事情认真负责。这些态度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父母应该明白,自己的人生之路,与好好养育孩子和给予孩子帮助的路是连在一起的,前者若走不好,后者也必然会受到影响。

  子女教育并不是一定要刻意去教些什么,和学校教育一样,子女教育并不是教育的全部。事实上,与学校相比,在家庭这个相对轻松的环境中,父母的教育最好不要有太浓的教育痕迹,父母只要做好孩子的榜样,将自己通过经验得到的智慧提供给孩子,帮助他们自主地找到答案就可以了。

  我的一个孩子有段时间跟我说,他学习太累了,想要休学一年。我并没有立刻反对他,而是心平气和地跟他聊了聊,让他想象一下他现在的选择在一两年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事实证明这个方式很有效,孩子再也没有提过休学的事情,而是更热衷于学习了。

  还有一次,我的侄女问我,有两个男生同时喜欢上了她,她该如何选择。

  我跟她说:“如果目前看来两个人都不错的话,那就看得远一点,去想象在十年后或者老了以后,谁会是好的父亲、好的伴侣。”

  侄女一下子领悟到了我的意思,眨着眼睛告诉我,听我这么一说,她已经有了答案。

  所以,当孩子在做某种选择的时候,不要提前告诉他答案,不要替他做选择,要引导他,让他综合考虑一下做出每种选择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这是一种处事思维方式的锻炼和培养。有了综合思考问题的思维,孩子就会做出比较好的选择。并且,由于这是他自己经过考虑后作出的决定,所以面对问题时他会更有责任感。

  在孩子遇到选择和做决定的时刻,父母采取的态度和方式会给孩子很深刻的影响。有的父母越俎代庖,长期下来,孩子成为一个不独立、有依赖感,且懒惰的人。相反,如果父母能聪明地引导,就能帮助孩子成长为独立自主、有主见的人。

  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父母既要放低自己,同时也要抬高自己。放低自己的意思是说,父母要跟孩子一起面对他的人生问题,而不是高高在上、指手画脚;同时抬高自己是说,父母要善于把握方向,从更高远更周到的角度给孩子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指导,而不是跟孩子一起踌躇不决。父母是孩子的同行者,但同时,也是孩子的灯塔,照耀着前行的路,让孩子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方向。

  做到这一点,其实不容易,要很用心才行。我为了能够帮助孩子们找到他们的兴趣和发展方向,从小就注意聆听孩子们的话,也向他们提了很多问题,并且跟他们交流自己的想法。但我从没有为他们规定过具体的方向,比如他们一定要去哪个大学读书,或是要做什么样的工作。我只是一直注意培养他们的思维习惯,让他们自己思考一些问题,比如“你们认为哪些人比较受尊重?”“为什么那些人受到尊重?”或是“你为什么要想走那条路?”“如果你这么选择后,长远地看,会怎么样呢?”等等。当孩子知道问自己这些问题了,他的未来,基本就不太需要家长担心了。

  在美国,每到三月份,因为子女面临升学,父母和孩子之间就会经常起摩擦。有的孩子因为不能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而焦躁和烦恼,这时,有的父母非但不去安慰他们,反而催促他们找工作,或者是责怪他们。家长这样的做法会很严重地伤害到孩子,让孩子的人生变得艰难,因为他们既要面对自己不够理想的人生状况,又要承担起父母的失望情绪,压力重重。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关爱和引导。

  我不知道我的孩子们是不是觉得我这样的教育方法给了他们很大帮助,现在他们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也采取了同样的方式,只给孩子大体的方向性指导,例如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等,具体的主意则让孩子们自己拿。父母总觉得孩子没什么责任感,做事随意,但是,一旦你把决定权交给孩子,他会特别认真地对待,并且会完成得相当好,甚至超出父母的意料。

  最近,看着接上自己父母的班、在名牌大学学习的孙儿们,我想起了很多过去与孩子们相处的情景。看到我的孩子们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时也能收放自如,我感到非常欣慰。这样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让人感到希望重重。  而这样的教育,其实每个家庭都能做到。

让孩子亲自经历是最好的教育

  父母不可能是万能的,对于孩子们提出的问题,自己清楚的部分可以讨论,但是对于不清楚的地方,如果孩子表示有兴趣,就要让孩子去找那个方面的专家,或懂得的人,让孩子亲自去经历那个世界。比如,如果孩子的数学学得很好,也有兴趣在这个领域深造,父母一旦帮不上忙,就要找这方面有水平的人来帮助他。

  父母对于自己没有经验的部分,如果仅凭着推测去教育的话,对于孩子的帮助不会很大。有必要的话,可以向前辈求得意见,多多综合他人的经验,对孩子做决定也大有帮助。孩子会通过父母收集来的实际经验,亲自试验自己做这件事情的可能性和适合度,并进一步验证自己的想法,这样一来,选择正确道路的概率就会相应增加。

  没有比让孩子亲自经历更好的教育。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孩子想要学习游泳,一定要让他到水里去练习。只看书,看别人游,或者只看动作要领,绝对学不会。

  如果孩子有什么想法,或者想做什么事情,不要只通过言语教育他们,让他们在现场实际体验,亲自看和感觉。比如,要教育孩子关心别人,仅仅告诉他们道理是没用的,要让他参与到奉献活动中去,或者让他体会一次需要关心的滋味,这样,他们会很快懂得其中的道理。

  经历的印象会比言语来得深刻,这就是我在养育孩子们时总结的经验。

  比如我们每年夏天都会参与露营,孩子们在露营过程中,会接触到许多美国人。这些人都很友善,有想法,有目标,很多人还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大家一起交流,一起生活,让孩子们见识到了真正的美国生活。这样的经历让我们全家都很难忘。

  在露营中,我们也会向大家介绍了我们家庭的价值观和东方式的思考方式。例如,我们每年都会定下一天为曾参加过露营的已去世的人做名牌,以表怀念。多年来,这已经成为了一个惯例,自我先生去世那年(1989年)的下一年开始,到现在那里已挂了50多个牌子了。

  这样的活动,让我和孩子们都受益匪浅。

  在东方,“我”的概念比较丰富,并不仅仅是指孤立的我,还是上一代和后代重要的连接点。我们将这样的东方文化概念与美国的实情结合,间接地让美国人体验到东方文化,了解东方,从而更了解东方人。我们不仅仅将这样的做法应用在了露营中,在其他的场合和团体里,我们也同样去做。这样努力的结果是,虽然并没有刻意为之,但是我和孩子们在那个露营和其他团体中都得到了更多的尊重。

  作为在美国生活的东方人,我对种族歧视问题很敏感,也很关注。但我认为,只要自身善良、才能出众、谦逊、有奉献精神,这一问题是完全可以克服的。东岩文化研究所的精神亦是如此,在“探究、学习、奉献”的原则下,让更多人在美国学习到东方文化的精髓,理解东方,也爱上东方。

  我认为在灵魂的世界、在超越种族的基础之前反省我们的人生,是非常重要的。要修炼道德,让自己的热情和才能不光用在自己身上,而且能够帮助到更多人过上他们想要的生活。

  扯远了,回到前面的话题。我觉得,教育并不仅仅是给予孩子知识,这个是最初级的教育;更高级的教育是给予孩子引导,让他的内在发生转化。而最好的引导方式,是不要说教,要让孩子亲自去经历和体验。通过露营、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电影、表演、演讲、资源奉献等来教育孩子,让他亲自经历和思考,我觉得成效显著。

  前不久,三儿子洪柱为了指出国家宪法上的一个政策错误,参加了美国参议院的听证会。当时,洪柱领着他十三岁的儿子一同去了。

  在那个场合,洪柱郑重地介绍了自己的儿子,然后说:“我希望在我子女的时代能够有正确的政策实施,因此,我将我的儿子领来了。”洪柱这样的行为在全社会上引起轰动,还上了当时的新闻报道。

  看到这个报道的时候,我很为洪柱骄傲,同时也想起了在我很小的时候经常带我去参加公司聚会的父亲。

  这样的经历,对于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和弥足珍贵的。

  当然,孩子经历过后,还要对他进行适当的引导,比如要让他思考:

  “怎样才能把这个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

  “这些经验能给社会什么样的帮助?”

  在学习的时候,也同时考虑如何去应用,这是我从我父亲那里得到的教育,也及时地将之传达给了孩子和孙儿们。

  理论和实践就像一只鸟的两个翅膀,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中,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究,这样相辅相成,才能让自己越来越进步。

  我想起洪柱所在的耶鲁大学法学院院长室里有这样的汉文牌匾——

  理论无实践即无生命,实践无理论即无灵魂。

  这是洪柱担任国务卿助理的时候学生送的牌匾。

  这是我们家的价值观,经过三代流传下来,现在都传到我孩子的学生那里了。

培养大人物人际能力也重要

  想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大人物,除了要具备前面提过的六种能力外,还需一种能力,即人际关系能力。人际关系并不仅仅指怎样与能力强或地位高的人相处,人际关系也不在乎知识的深浅,地位的高低,真实的人际关系,是认可所有的人。而这种关系的建立,与社会公益服务是分不开的。

  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我的孩子们做得很出色。

  三儿子洪柱当选为耶鲁大学法学院院长的时候,邀请了近70多名的学校职员到自己家里做客。有位白人老奶奶含着泪水说:“我在耶鲁大学法学院工作了近30年,一次也没有被邀请到院长的家里。”为此,她一直跟我的三儿媳妇说谢谢。在耶鲁大学,洪柱是第一个将从园丁、警卫到秘书、工作人员等全部邀请到自己家里吃午餐的院长。这种做法当时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而其实在洪柱看来,邀请同事们吃顿饭是非常理所当然的事情。

  大儿子京柱在波士顿马萨诸塞州担任卫生和公共服务部部长时,要领导6000多名职员。任职六年来,虽然平时的工作非常辛苦,但只要是他认为应该受马萨诸塞州保健政策帮助和影响的地方,京柱都一一去拜访过。

  记得当年京柱在就职仪式发言时说,自己在美国属于少数民族,所以他会将促进少数民族的保健和健康作为自己的一个政策。只要有钱,就会努力为中国人、韩国人、越南人、墨西哥人和黑人等多争取一点医疗保障。

  为了防止有些外国人因为语言不通而不清楚自己的权益范围,京柱亲自将那些权利和法律政策全部翻译后贴到了饭店等公共场所。

  马萨诸塞州的卫生和公共服务部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公共服务部,有近130年的历史。因此在马萨诸塞州施行某种政策的时候,其他州也会效仿。京柱努力发挥着自己的影响力,推行了很多政策。比如,他强化癌症预防政策,加强减少不必要的手术等医疗政策,不仅为美国人,还为韩国人和美国的其他少数民族谋取利益。

  小儿子定柱为了帮助聋哑人,还在我们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学会了手语。我们认识的一个牧师夫人因为一场大病而失去听觉,她总是在用手语,我们都听不懂,但有一天,我看到定柱竟然用手语跟她打招呼,我感到非常吃惊。在大家都没有走入牧师夫人的世界,冷落她,对她有偏见的时候,定柱试图了解她,跟她沟通,并且帮助她。除此之外,他还参加为帮助聋哑人而组织的露营,并自愿担当替聋哑人发言的新闻记者。

  后来我才知道,二女儿庆恩也认为要帮助有语言障碍的穷人,就必须要懂得手语,她也在学校的夜间部学会了手语。

  你发现了吧,我和我的孩子们总是说要帮助弱者,这是我从我母亲那里得到的教育。我小的时候,因为父亲是企业家,所以家里请了保姆、园丁、厨师和司机。但我母亲经常叮咛我们:

  “父亲母亲需要,才会雇用这些人,他们不是为你们服务的,你们不能让他们做事。”

  因为母亲的叮嘱,我们学会尊重他们,真的从来不给他们添麻烦,甚至在路上看到我们家的车经过,也不能上车,除非与父母一起外出的时候,父母同意了,我们才能坐车。那时,在首尔,有私家车的人家很少,每次我朋友们看到我们家的车就说:“你们家的车啊,让他们带你吧!”我回答说:“那是我父母的车,我不能坐。”每次说这话,我的朋友们都是满脸不能理解的表情。

  由于父母的影响,我们夫妇和孩子们也努力地尊重每一个人,真诚待人。因为对人亲切,朋友自然就会有很多,朋友多了,学到的就会更多。互相帮助,彼此成为彼此的力量,这就是人际关系的实质所在了。建立起好的人际关系是领导者需要具备的最重要的资质,这是无可非议的。

  我先生的突然去世,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人际关系的重要。当时我怀着巨大的悲伤通知其他人(包括很多孩子们的同事)参加追悼会时,也在担心没多少人会来。因为在美国社会,不去参加同事父亲的丧事,是很寻常的。但出乎我意料的是,孩子们的朋友和同事竟然一涌而来,他们中很多人是业务繁忙的律师和医生,都是坐飞机从外地赶过来的。我问了孩子们,他们说朋友和同事之间有默默的约定,每当谁家有事发生时,他们都会互相帮忙,所以电话一联络,他们都赶到了。

  追悼会上来了很多人,使得耶鲁大学法学院的讲堂都有点拥挤。我先生葬于波士顿的哈佛大学,从举行葬礼的耶鲁大学过去,中间有着三小时的路程,但是那里也有很多人聚集着等待灵车的到来。他们的真诚和热情,安慰了我们全家的悲伤。

  我记得当时,天空还下着很大的雨,人们在外面搭上了帐篷等着我们。我看着那些人,他们有的忙碌,有的静默,对我们说着节哀顺变的话,真诚地缅怀先生……我沉浸在那种感动里,并深深地体会到先生和孩子们所积累的人际关系的宽度和深度。并不是说毕业于名牌大学、在名牌大学当教授就能够拥有好的人际关系,只有真心待人,服务别人,这一切才能成为可能。我知道,在这一点上,先生和孩子们都做得相当棒。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人离不开人。我们需要这种人际关系,它给了我们支撑,甚至是生活的力量。

防治校园欺凌联系邮箱:lnsdfzxz@163.com 防治校园欺凌联系电话:0411-84996098

CopyRight ? 2013-2024 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集群智慧          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411-84996008 举报邮箱:Lnsdfz6008@163.com